笔趣康

笔趣康>王小C神游记 > 第一百三十八回 张曜讲述四怪 曾巩治理齐州(第1页)

第一百三十八回 张曜讲述四怪 曾巩治理齐州(第1页)

跑进来的女子正是刚刚被王小Q施法定住的小棠,李清照最初并没有注意到她说什么,而是被她脸上所画图形吸引住了。

“小棠,你看你的脸,成何体统!”

众人也发现了,她的一张俏脸上画的是一幅大明湖的风景图,将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的“泉城明珠”画的栩栩如生。

小棠这才想起来刚刚被人捉弄的事情,指着王小Q气急败坏地说道:“是他,都是他做的好事!”说着话她又一次不自量力地举起漱玉剑,准备和王小Q拼个你死我活,却被李清照拦住。

“胡闹!给我退下!”

小棠一脸委屈地收起宝剑,退到一旁,默默地用手擦掉脸上涂画,却越抹越丑。李清照看小棠眼中噙满泪水,虽然无比委屈,却死活不让那滴泪水轻易留下,她又有点儿心疼,可又对王小Q毫无办法。

张曜问小棠道:“你刚刚说什么?”

“哦,对了,差点耽误大事。”小棠紧张地说道,“刚刚大明湖中央突然涌出一股四五米高的水柱,现在湖水正在上涨,恐怕用不了多久,水面就会冲出湖岸!”

曾巩忽然惊呼道:“大明湖四怪已有三处破掉,看来劫数真的要到了!”

几人议论纷纷,脸上都是惊慌的表情,王小Q看着他们哈哈大笑道:“你们还都是神仙呢,怎么如此大惊小怪?那是我的泉眼,咕嘟泉,哈哈!”原来这股水柱竟是王小Q脚尖点地变化出来的。

可是这番话并没有让他们心安,张曜急道:“哎呀,你知道什么呀!这几天大明湖出现了蛇群,还有青蛙鸣叫,现在又涨水,不祥之兆啊!”

王小Q依然不以为然,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,张曜便向他解释了大明湖四怪。

关于大明湖有四大怪明代即见有载。清代的《历城县志》记有:“湖出城中,擅奇宇内;异在恒雨不涨,久旱不涸,蛇不见,蛙不鸣。”自此大明湖“雨不涨,旱不涸,蛇不见,蛙不鸣”四大怪之说,广为流传。事实也确实如此,大明湖里,从来不见水蛇身影;夏秋雨后,大明湖附近的湾塘稻田里,蛙声一片,而湖中的青蛙却大嘴似哑,从来都是寂然无声。偶有青蛙跳上荷叶,仰头鼓肚,竟发不出声。以致当地流传一句俗语:“大明湖蛤蟆干鼓肚”。大明湖水常年出奇的平稳,无论暴雨还是久旱,均不觉湖水有明显的涨落。

这些所谓奇怪的自然现象令人不解,其中,大明湖中“蛇不见,蛙不鸣”现象,就使人颇感兴趣。大明湖的青蛙为什么不会叫?

相传:乾隆皇帝南巡,停跸济南,夜宿大明湖边。湖上青蛙经夜聒噪,吵得皇上难以成眠。即令随臣刘墉传旨,禁蛙夜叫。刘墉忙登北极阁向湖中宣旨,禁蛙鸣叫,情急忘传夜字。御旨金口,连蛙辈也不敢违逆。从此,大明湖的青蛙昼夜都不敢再叫。

传说终归戏言,一笑了之。对于四怪现象,后有研究者解释:大明湖水源于济南各泉的泉水,出水口常年水温约为十五六度,导致湖水温度较低。青蛙冬眠夏出,适宜生活在25度以上水温环境。温度过低不能发情,就叫不出声。湾塘水田里水温较高,青蛙发情就会鸣叫求偶。湖中无蛇,亦是同理。蛇虽避阳喜阴,但水温太低,不适宜蛇的活动。

至于湖水“久雨不涨”因大明湖北岸修有水门,暴雨洪涌,湖水从水门自然流出。“久旱不涸”是因为济南泉水众多,四季长流,即使干旱的冬季,仍有泉水入湖。大明湖底又为质地细密的溶岩层,积水不易渗漏。

现如今,蛇已现,蛙已鸣,水已涨,种种迹象都预示着不详。

但王小Q听完没有感到丝毫惊慌,他微微闭上眼睛,无上功法体内流转,确实没有感受到什么异样,于是说道:“何必大惊小怪,只要你们承认我是咕嘟泉龙王,我收了法力便是!”

众人对他无奈至极,只好嘴上说着承认,让他先把大明湖底的大洞给堵住,要不然大水真漫上来,祸就大了。

李清照说道:“好了,一切皆有定数,无法强拦,诸位也不必感伤,劫数之后,我们还是要回来的。”

曾巩一直没有说话,只是在一侧唉声叹气,不住地摇头,大明湖如今的辉煌也离不开自己曾经付出的心血,面对劫难,自己又无能为力,怎能不敢伤呢?

曾巩,字子固,北宋时期的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,雅号南丰先生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)六月,曾巩任齐州(今山东济南)知州,成为齐州的父母官。在齐州任上,曾巩干了两年余三个月,之后调任襄州知州。虽然在齐州任职时间不算长,曾巩却广行善政,深受百姓爱戴。

曾巩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。其弟曾肇说他“为人惇大直方”,“不为矫伪姑息以阿世俗。弗在于义,虽势官大人不为之屈,非其好,虽举世从之,不辄与之比”。主掌齐州间,曾巩不畏强暴的性格得到充分彰显。齐州曲堤有户周姓人家,是当地名门望族,周家子弟周高依仗家势在乡中为非作歹,打骂戕害平民,成为当地一大祸害。对此,州县的各级官吏知情却不敢拿办,因为周家背后还有更大权贵的支持,那些势力足以令州县官吏丢官弃职。初到齐州的曾巩却不顾虑这些,了解情况后,他果断将周高拿下“取置于法”,而周氏家族自知理亏竟也未敢再生枝节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北宋时期,齐州民风强悍,时有盗寇出没。历城和章丘就有个令百姓胆寒的“霸王社”,他们横行乡闾多年,盗窃财物、劫车夺囚、无恶不作。曾巩决心铲除“霸王社”,保护百姓生活。他先以雷霆之势抓捕流放了其中的31人,又组织村民结成保伍,联合巡查剩余盗寇,凡有盗贼出现就击鼓传递消息,相互声援形成合围。如此一来,盗寇每次行动都会有人被捕。其中有个叫葛友的,不堪追捕之苦,主动向官府自首。曾巩略施小计,通过葛友迅速瓦解了“霸王社”:他为葛友安排了几名“随从”,令其衣着光鲜地驾着满载布帛的马车在乡中巡游,其余盗匪见状也纷纷自首,“霸王社”不攻自破。在曾巩的整治下,齐州“豪宗大姓敛手莫敢动,寇攘屏迹,州部肃清,无枹鼓之警,民外户不闭,道不拾遗”。

曾巩在严盗贼的同时宽百姓,他平息诉讼、澄清风俗,体察百姓生活,为百姓分忧解难。当时,正值朝廷推行王安石变法,曾巩在齐州根据实际情况次第实施,并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叨扰。河北发民浚河,调及他路,齐州需要出民夫两万。按照登记在册的人口来看,应当是三丁出一夫。然而曾巩凭借多年的为政经验,认为籍册中有隐瞒和遗漏,并不是齐州真实的户籍情况。经过清查,去除了那些虚浮的记录,曾巩最后确定齐州九丁出一夫。这一决定不仅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开支,更为百姓减轻了徭役负担,深为百姓称道。

齐州境内有些水路,百姓往来皆靠渡筏载运,这种方式不仅行进缓慢,而且还要收取渡钱,遇有雨雪更是无法通行。曾巩免除了无名渡钱,在一些河上建造了桥梁,方便百姓来往。他还根据地形地势,迁移了原先传舍的位置,将驿路改为从长清到达博州,再通至魏州,如此就省去6个驿站,人们都觉得更加便利了。

北宋时的齐州城,经常遭受水患侵袭。齐州城地势南高北低,南面为山,北面有河,城中泉眼星罗棋布,汇聚成渠纵横交错。逢雨季,泉水猛增向北汇聚,而北面水系又会向城内泛滥,因此城北门附近常常陷于水困。曾巩在考察了齐州城水文情况后,在城北原有防洪设施的基础上进行了水利工程的改扩建,修成大水闸一处,称为“北水门”。有了这道屏障,齐州城北再无水患之忧。

同时,曾巩组织百姓疏浚大明湖,利用湖沙建了一条贯通湖水南北的长堤——百花堤,堤上可行马,两侧植柳树,树影婆娑,美不胜收。他围绕大明湖建起鹊华、水西、湖西等小桥,将湖水泉溪勾连在一起,形成了逶迤绮丽、水波荡漾的诗意景观,为自然景色增加了浓郁人文韵味。康熙《济南府志》载录曾巩咏鹊华桥诗一首:“将家须向习池游,难放西湖(即大明湖)十顷秋。从此七桥风与月,梦魂长到木兰舟。”正如苏东坡守杭州,曾巩知齐州也让这方“一城山色半城湖”“紫荷香里听泉声”的乐土拥有了更多诗情画意。

北宋熙宁年间的齐州,尚没有使客之馆,有使客来便临时搭建房屋,费民费力,房屋又多简陋,而在使客走后成为废屋。因此,曾巩在宜人的趵突泉畔建造了两座宾舍以待客,北面的曰历山堂,南面的曰泺源堂。元代于钦撰写的方志《齐乘》记载,“南丰知齐州日,建此以馆客。”在曾巩看来,打理使客馆舍是太守的职责,而考辨山川地理和人文风貌也是太守的职责。他详细考证了两庄与齐州紧密相关的事件:一则,趵突泉的源头并不是古人说的王屋山,就在城南的山区,而趵突泉是泺水之源;二则,城南的历山(即千佛山)正是大舜躬耕之处。因此,曾巩将趵突泉畔的馆舍命名为“历山堂”和“泺源堂”,并写下了着名的《齐州二堂记》和《齐州北水门记》。曾巩的这一考辨对齐州城和后来的济南而言,意义都极为深远。

熙宁六年(1073)九月,曾巩调任襄州。齐州百姓爱戴曾巩不愿他离开,竟然“决桥闭门”来挽留他。曾巩是在夜里悄悄离开的,带着对齐州人民的感佩眷恋。多年以后,百姓在千佛山建起了曾公祠,怀念这位勤政务实的知州。清代道光年间,曾公祠在大明湖西北岸重新修建,更名为“南丰祠”。到今天,“南丰祠”依然伫立在大明湖畔的依依柳荫之中,是泉城济南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。

喜欢王小C神游记请大家收藏:()王小C神游记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草地木天  物理老师和他的警花老婆  《岑小姐,你老公拒不离婚》岑欢黎璟深  真心换来背叛,那就都给我跪下!  我愿用千万次死亡换你的明天  谁教你这么修仙的  真的是异世界大冒险?  轮世末日  中奖一亿后我依旧选择做社畜  如果没有穿越这件事  寻真仙路  捉奸当天,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  军旅情路  子韬艺洋狠狠爱  原神之剑仙在此  综影视之爱恨别离  苏丹的新月  无限转生:献上我的忠诚!  谁教你这么写小说的  从崩坏世界开始的拔刀斩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